老年人医养结合机构

时间:2021年06月10日 来源:

医疗机构和养老机构互相单独、自成系统,养老院不方便就医,医院里又不能养老,老年人一旦患病就不得不经常往返家庭、医院和养老机构之间,既耽误医治,也增加了家属负担。医疗和养老的分离,也致使许多患病老人把医院当成养老院,成了“常住户”。老人“押床”加剧了医疗资源的紧张,使真正需要住院的人住不进来。也就由此诞生了“医养结合”的新型养老模式。由于其将现代医疗服务技术与养老保障模式有效结合,实现了“有病治病、无病疗养”的养老保障模式创新。医养结合与传统养老模式一样,医养结合旨在为老年人提供老年生活服务,注重老年生活保障需求中“养”与“医”的结合,其优势在于整合医疗和养老两方面的资源,提供持续性的老年照顾服务,能够满足未来高龄、失能、空巢、患病老人的多重生活料理需求。老年人医养结合机构

在医疗服务内容方面,除基本的巡诊、健康管理和健康教育外,《指南》侧重对老年人所需要的常见病多发病诊疗、急诊救护、危重症转诊、安宁疗护服务提出了具体要求。同时,重视中医药在医养结合服务中的应用,服务于老人疾病诊治和康复。由于入住机构的老人很大比例存在不同程度的失能情况,因此,《指南》还特别强调护理、康复和心理精神支持服务,有助于提升老人生活质量。由于失智症会影响到老年人的记忆力、注意力、语言能力、理解能力等,《指南》单独对失智老年人服务内容与要求做出了说明,包括安全防护、认知康复、情绪疏导管理等。医养结合收费标准

发展医养结合养老模式需要经费保障,这就需要建立健全经费保障机制,完善医疗保险报销制度,积极推广长期护理保险,充分发挥商业保险的风险分担作用,同时建立低保衔接制度 。目前,医养结合机构的经费保障体系构建存在一些困难:一是上面虽营造了相对稳定的发展环境,但缺乏政策支持和合理的资金支持体系,如:对于基本医疗保险在养老服务中的偿付项目和保障范围没有明确细致的规定,长期护理保险、商业保险、低保在养老服务中的作用也缺乏相关制度安排;二是筹资渠道单一,社会力量参与不足;三是医养结合机构建设成本高,财政补贴和配套资金不到位;四是医养结合支付体系不完善,部分提供服务的养老机构未被纳入医保定点范围,以及未能根据服务内容、服务层次制定完善的费用结算制度和有效的支付方式。

养老理念亟需转变:预期寿命的延长并不等同于健康寿命的延长以及保证老年生活质量。老有所依、老有所养并不是老年保证的主要目标,提高老年群体生活质量与幸福指数,实现“健康老龄化”才是我们今后应该努力追求的方向。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在我国刚刚起步,虽然社会舆论关注度较高,但在当前医疗卫生资源紧张、养老服务供需不平衡的情况下,如何高效利用医养结合形式满足日益增长的“健康养老”需求,规避可能存在的“套保”“逆向选择”等道德风险,还需要加大宣传、不断探索、解释力度,转变人们的传统养老理念,为医养结合的顺利开展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互联网+可穿戴设备+实体服务机构”型:这种模式需要为居家老人配备穿戴式设备,对老人的生活和身体状况进行远程监测,通过信息管理平台并利用互联网、物联网,对老年人在日常生活、健康和出行情况的相关数据及时传递给实体性医养结合型的养老机构或实体性社区机构(如护理站、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及老年人子女;实体服务机构根据对老年人身体监测数据作出服务方案,同时根据老年人及其子女的需求,及时为居家老人提供饮食起居、医疗医护、消防安保、休闲娱乐、报警呼救等的相关服务。目前看,许多企业热衷开发此模式,有的设计规模较大,但目前成功案例不多。老年人医养结合养老机构

老年人医养结合机构

利用“医养学一体化”的发展模式,就是把大病早期识别干预、大病早期康复训练、日常生活、养护疗养、日常学习、护理等综为一科。医养结合是人类医疗转变创新中的重点康复工程,是一种切实可行的医疗转变新模式。我国现阶段老龄化,“未富先老”。社会“老年病”常发、易发和突发性,加上车祸、失能、半失能的康复医治和看护问题也困扰着千家万户。而现状却是——医疗团队和康复互相单独,疗养院不方便就医,医院里又不养病人,一旦患病就不得不经常往返家庭、医院和康复机构之间,既延误医治,也增加了家属经济负担。医疗和康复的分离,也致使许多重病的人把医院当成养老院,成了“常住户”。“病人‘押床’,使其它需要住院的人住不进来。老年人医养结合机构

信息来源于互联网 本站不为信息真实性负责